俄罗斯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,根本不具备与我们平等合作的资格。然而,若将其视为需要美国扶持的对象,它又显得过于强大,难以掌控。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,让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。它既无法成为可靠的盟友,又不足以被完全支配,这种微妙的平衡使得双方都难以找到合适的相处之道。
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《大棋局》中提到,尽管俄罗斯的整体实力与美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,但它仍具备一定的战略影响力,对美国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挑战。
作为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得力助手,布热津斯基曾在白宫担任国家安全事务主管。这位享誉国际的学者,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学说闻名于世,被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之一。
布热津斯基认为,彻底消除俄罗斯潜在威胁的关键在于将其重新分割。他主张,若能使俄罗斯像欧洲那样分裂成若干独立小国,其威胁便会随之瓦解,问题也将得到根本性解决。
自那以后,每一任美国领导人都把削弱俄罗斯视为核心政策。尽管布热津斯基在2017年离世,但这一方针并未改变。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掌权,美国对俄罗斯的策略始终保持一致,始终将分化俄罗斯作为其重要目标。
要分裂俄罗斯,美国必须持续削弱其实力。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家往往内部团结紧密,外部势力难以插手。除非俄罗斯自身出现严重内耗,否则外部力量很难将其分化瓦解。因此,美国若想实现这一目标,就必须不断削弱俄罗斯的整体实力,使其难以维持强大的向心力。
现阶段,美俄两国的整体实力对比悬殊,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差距尤为显著。
2021年,美国以23.0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稳居全球榜首。与此同时,韩国的经济规模达到1.79万亿美元,成功跻身全球前十,取代了原本排名第十的俄罗斯。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则为1.775万亿美元,位列全球第11位。值得注意的是,俄罗斯的经济总量甚至不及中国的江苏省和广东省。
纵观全球格局演变,美俄之间的实力对比正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。无论是从经济规模、军事实力还是科技创新的角度衡量,俄罗斯与美国的差距都在持续扩大。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具体数字上,更反映在发展速度的落差中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美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优势愈发凸显,而俄罗斯似乎难以找到突破口来扭转这一局面。从长远来看,天平正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,俄罗斯要想实现反超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渺茫。
无论是美国民众还是俄罗斯人民,对此都心知肚明。
俄罗斯新总统普京上台后,雄心勃勃地想要恢复国家的昔日荣光。然而,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。要想让俄罗斯重新崛起,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像贪吃蛇一样,逐步吞并邻近国家,尤其是拥有丰富人口和农业资源的乌克兰。通过这种方式,俄罗斯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范围,为国家的复兴奠定基础。
在美国的持续施压下,乌克兰迫切希望融入西方阵营。如果乌克兰最终沦为美国对抗俄罗斯的前沿阵地,俄罗斯将长期陷入战略困境,难以摆脱被压制的局面。
面对紧迫局势,普京果断采取行动,启动了一场特殊的军事任务,旨在彻底解决乌克兰问题。这一行动的核心目标是消除乌克兰的军事力量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,将其转变为一个不对俄罗斯持敌对态度的国家。通过这一举措,普京希望实现长期稳定,确保两国关系的根本改善。
俄罗斯原本计划速战速决,趁美国和北约尚未做出反应之际迅速解决乌克兰问题。然而,事与愿违,现实与预期大相径庭。俄军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进展迟缓,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。
面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困境,美国是否有能力借此机会进一步削弱俄罗斯,甚至导致其再次分裂?
针对这个议题,我曾与多位业内专家深入探讨,大家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。有人认为俄罗斯处境堪忧,也有人觉得无需过度担忧。
在我看来,俄罗斯对长期冲突并不感到畏惧,美国也难以通过俄乌战争再次分裂俄罗斯,这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。
俄罗斯国内局势稳固,不存在分裂的风险。
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统一,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一个主导性民族群体。当各民族文化差异明显、人口比例相近且缺乏有效融合时,民族矛盾极易被外部力量煽动和利用。这种局面下,国家分裂的风险将显著增加,因为缺少能够凝聚各民族的向心力,不同族群间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,最终可能导致国家解体。
以一战时期的奥匈帝国为例,这个国家就像一个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,里面住着德意志人、匈牙利人、波兰人等多个族群。然而,有趣的是,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人口能够超过全国总人数的一半。正因为如此,每个民族都对当时国家的现状感到不满,心中充满了各种抱怨和不满情绪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奥匈帝国军队中开小差的士兵数量惊人,仅1918年这一年就有80万人逃离战场。战争结束后,这个庞大的帝国四分五裂,最终形成了包括奥地利、匈牙利、捷克和斯洛伐克在内的八个独立国家。
以曾经的南斯拉夫为例,这个国家曾一度实力雄厚,由多个民族构成,包括塞尔维亚人、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等。在铁托担任总统期间,他凭借强硬的政治手腕,成功地将各民族间的冲突和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。
随着铁托的离世,南斯拉夫各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,民族间的对立日益严重。到了1991年,这一地区最终分崩离析,形成了五个独立的国家:南联盟、波黑、斯洛文尼亚、克罗地亚以及马其顿。
1999年,南斯拉夫联盟内部的民族问题激化,美国趁机联合北约成员国对其实施大规模空袭。这场军事行动直接导致南斯拉夫联盟解体,最终分裂为两个独立国家:黑山和塞尔维亚。
这些从南联盟分裂出来的小国,表面上享有自主权,实质上却成了强国角逐的牺牲品。它们只能通过迎合大国的利益来刷存在感,根本没有能力挑战强国的地位。这些小国在国际舞台上早已失去了话语权,沦为大国战略布局中的一枚棋子,不得不依附于强权以求生存。它们的命运已然被大国掌控,只能在强国的阴影下苟延残喘,连基本的自主都难以维系,更遑论对大国的威胁了。
苏联的崩溃,核心原因在于其内部各民族间存在深刻矛盾。这些矛盾长期积累,最终被外部势力抓住机会加以利用,从而加速了国家分裂的进程。美国作为外部力量,正是利用了这一内部裂痕,推动了苏联的解体。简而言之,民族问题未能妥善解决,加上外部干预,最终导致了这一庞大国家的瓦解。
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境内生活着数百个不同的族群。在这些民族中,俄罗斯族人口比例最高,超过了一半,主要分布在现今的俄罗斯联邦境内。作为苏联内部经济实力最强的群体,俄罗斯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长期且复杂的利益冲突。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,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成为苏联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。
在俄罗斯,许多人每年都得掏腰包资助其他民族,这让他们心里挺不是滋味,觉得凭什么要替别人的贫困买单。而另一边,其他民族也觉得不公平,他们认为俄罗斯人的财富是靠着压榨他们才积累起来的。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,心里都憋着一股怨气。
叶利钦坚信,俄罗斯民众理应享有富裕的生活,但这一愿景因其他民族的牵绊而难以实现。因此,他坚定地推动苏联解体,认为这将使俄罗斯摆脱沉重的负担,从而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。
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对这一看法表示支持,正是有了这样的广泛认同,叶利钦才敢于采取分离行动。
出乎叶利钦意料的是,苏联瓦解后,许多前加盟共和国迅速成为美国战略布局中的工具。这些国家不仅对俄罗斯怀有深深的敌意,其程度甚至超过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。其中,乌克兰的表现尤为突出,成为这一现象的代表。
尽管俄罗斯已无法重现昔日苏联的辉煌,但不可否认的是,如今俄罗斯的社会稳定程度远胜于苏联时期。
俄罗斯是个多民族国家,生活着1.48亿人,包含194个不同的民族群体。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俄罗斯族占据了绝大多数,比例高达77.7%。他们主要聚居在国家的欧洲区域,整体文化素质较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俄罗斯族在国家重要职位和关键岗位上的占比最为突出,体现了他们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。
非俄罗斯族裔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约为五分之一。这些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,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传统,社会秩序良好,对现有生活状态普遍感到满意,并无意改变现状。
俄罗斯的多元民族构成是其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石。
二战结束后,德国被英、法、美、苏四国分治,各自管辖一个区域。假设这四个地区分别由不同的民族主导,那么德国很可能就此四分五裂,变成四个独立的国家,再难恢复统一。
尽管这四个地区主要居住着德意志人,但在面对种种困难的情况下,它们仍然在1990年成功合并,形成了现在的德国。这一统一进程为德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谈到国家内部的稳定性,日本无疑是个典型例子。这个岛国主要由三大族群构成:占绝对多数的大和族,以及琉球族和阿伊努族这两个少数民族。其中,大和族几乎涵盖了全国人口,比例高达99.9%,这使得日本在民族构成上呈现出高度单一化的特征。正是这种近乎单一的民族结构,让日本在国际上被视为典型的单民族国家。
日本在维护本国民族构成方面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,对外来移民有着严格的管控措施。即便面临人口减少的困境,日本政府依然坚持不接收外国难民的政策。相比之下,欧洲的发达国家则呈现出另一种局面,这些国家接纳了大量移民,导致其社会结构与俄罗斯相比显得不够稳固。
从俄罗斯国内的最新民调数据来看,普京的民意支持度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。尽管俄乌冲突中俄军的军事行动遭遇诸多挑战,但俄罗斯民众并未因此对普京产生质疑或不满。相反,民众对普京的信任度持续保持高位,其支持率已经突破80%大关。这一现象表明,当前的局势非但没有削弱俄罗斯的社会凝聚力,反而进一步增强了国民的团结意识,促使整个国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展现出更强的向心力。
俄乌冲突从闪电战演变为长期对峙,但普京并未因此动摇。在他看来,只要国内局势保持平稳,俄罗斯就有能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。美国想要分裂俄罗斯的企图终将落空,因为俄罗斯具备足够的韧性和实力来抵御外部压力。
普京之所以能稳住局面,关键在于他对俄罗斯军队的绝对控制。只要军队保持稳定,整个国家就能维持秩序,不会陷入混乱。
在全球军事力量对比中,俄罗斯军队凭借其庞大的核武库占据独特优势。这一战略威慑力量使俄军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显著影响力,为其国防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。与其他国家相比,俄罗斯在核武器领域的投入和发展水平都处于领先地位,这种军事优势成为其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筹码。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,俄军的核威慑能力不仅确保了自身的战略安全,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军事格局的平衡。
目前全球核武器库存数据显示,核弹总量达到13080枚。在这庞大的数字中,俄罗斯以6255枚居首,美国紧随其后,持有5550枚。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库合计占据了全球总量的九成。
全球现役核武器中,约有两千枚处于高度警戒状态,能够快速投入实战。这些战略核武器主要掌握在美俄两国手中,双方都具备确保对方遭受毁灭性打击的能力。美俄之间的核威慑格局形成了稳定的战略平衡,任何一方都不敢轻举妄动。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态势,成为了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。
美国对俄罗斯的核武库心存畏惧,这种担忧直接影响了其军事策略。鉴于双方直接冲突可能引发核战争的风险,美国始终避免与俄罗斯军队发生正面交锋。
这就好比赤脚的人无所顾忌,而穿鞋的却步步小心。如果让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去拼个你死我活,最先打退堂鼓的肯定是那个有钱人。
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在普京的领导下保持着高度的集中统一,这种局面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通过观察俄军在实际冲突中的表现,尤其是人员损失情况,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普京对军队的掌控力度。
针对俄罗斯军队的损失情况,我们可以参考独立机构提供的信息。
据德国相关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,俄罗斯军队的阵亡人数已经超越了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军事行动中的损失。在当年的苏阿冲突中,苏联军队共牺牲了1.4万名士兵。
根据英国国防部的最新报告,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遭遇了严重的人员损失。据悉,俄方在此次特别军事行动中部署了约120个营级战斗单位,总兵力约12万人。数据显示,俄军伤亡比例已接近三分之一,这意味着可能有4万名士兵受伤或阵亡。然而,这一数字的真实性受到质疑,普遍认为其明显夸大了俄军的实际损失情况。
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第一周,俄罗斯军方披露其部队有498名士兵在战斗中丧生,另有1597人受伤。到了3月15日,俄方更新的数据显示,阵亡人数已上升至1351人,受伤人数也增至3825人。
尽管俄罗斯军方后续停止了对人员损失的具体统计,但从战场上已有超过十位高级将领阵亡的事实推断,其部队遭受了相当严重的打击。俄方也不得不公开承认,己方在冲突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尽管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,俄罗斯军队仍在持续推进特别军事行动。这一情况反映出普京对俄军的绝对控制力。虽然部分部队可能存在消极怠工的情况,但整体而言,俄军始终严格遵循普京下达的各项指令,展现了其高效的执行力和对领导层的绝对服从。
俄罗斯军队的核心掌控权,主要依靠普京实施的三大策略得以稳固。他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方法,确保了军队的忠诚与效率。首先,普京在人事安排上采取了严密的措施,将关键职位交给值得信赖的将领。其次,他强化了军事纪律,严格执行法规,确保军队内部的秩序。最后,普京通过资源调配,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物资支持,增强了其战斗力。这些举措共同作用,使普京对俄军的掌控更加牢固。
普京采取的实际行动和稳健态度,赢得了俄罗斯军队上下的真心认可与支持。
当普京首次接任俄罗斯临时总统职务时,他并未出席任何庆祝活动,而是选择搭乘军用直升机前往动荡的车臣地区,亲自慰问在那里与车臣武装交战的俄罗斯士兵。
他驾驶着苏27战斗机,从高空俯瞰车臣的战场局势。他直言不讳地表示,若在厕所里碰到敌人,干脆就把他们按进马桶里淹死算了。这番直白又狠辣的话,赢得了现场一片喝彩。
普京以强硬的领导风格和深厚的爱国精神,激发了俄罗斯军队的斗志,使他们的士气迅速高涨。在他的带领下,俄军迅速扭转了战局,最终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
俄罗斯军队之所以坚定支持普京,关键在于他们深信在他的领导下,国家未来可期,个人发展也有保障。即便在战事不利的困境中,俄军依然选择站在普京一边,这种忠诚并非所有国家元首都能赢得。普京展现出的领导力,让士兵们看到了希望,这种深层次的信任与支持,在当今世界实属罕见。
普京通过加强中央集权,确保俄罗斯军队严格服从命令。
在长达十五年的情报工作中,普京深刻认识到苏联瓦解的关键因素在于其军队内部的分化。他坚信,倘若当时苏军能够保持团结一致,那么苏联的历史轨迹或许会截然不同,其解体命运也未必会降临。
自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以来,他不断推动军队的深度变革,构建了一套从总统、国防部长、总参谋长直至基层指挥机构的垂直管理体系。在这一体系中,国防部长直接向总统汇报,确保了普京对军队指挥权的绝对掌控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强化了军队的指挥效率,也巩固了普京在军事领域的核心地位。
为确保最高军事指挥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普京直接插手俄军核心人事安排。从总参谋部一把手到各大战区指挥官,再到情报机构负责人,这些关键职位的任命都由他亲自拍板。这种做法有效避免了国防部长可能越权的情况,保证了总统对军队的绝对控制。
在普京的用人哲学中,忠诚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首要标准。他认为,即便一个人能力再强,如果缺乏忠诚,那么这种能力也毫无意义。对于那些与他关系密切的人,如同乡、好友或校友,只要他们既忠诚又具备相应的能力,普京往往会给予他们重要的职位和机会。这种用人策略不仅体现了普京对忠诚的高度重视,也反映了他对身边人的信任和依赖。
以普京的同窗谢尔久科夫为例,他对普京极为忠心,在普京的提拔下,迅速升至国防部长一职,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长。他在任期间为普京处理了不少棘手问题。然而,当谢尔久科夫卷入贪污丑闻后,普京毫不犹豫地将其撤职,不再任用。
俄国防部长绍伊古与普京关系密切,两人私交甚笃。绍伊古对普京极其忠心,对于普京下达的指令,他总能一丝不苟地落实到位。由于普京能够牢牢掌握俄军的指挥权,这让他处理事务时显得格外自信和从容。
普京还特别注重改善俄罗斯军队士兵和军官的生活条件。
宏伟的蓝图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,优厚的待遇是凝聚人心、激发斗志、提升团队实力的关键所在。
如今,俄罗斯军队的待遇相当优厚,士兵们的薪资水平远超一般公务员。不仅如此,国家还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居所,无论是固定住房还是公寓,都有效解决了军人的居住难题。此外,在医疗服务和子女教育等关键领域,俄军官兵也能享受到全面的福利支持,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。
自2012年以来,俄军退役人员的养老金标准显著上调,涨幅达七成。在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背景下,普京政府仍果断决定大幅改善军人福利,这一举措有力保障了军队的稳定与忠诚。
在一次地方考察中,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一位二战老兵老太太交谈。这位老人向他反映,自己的养老金远不及全国标准,而且从未获得任何特殊照顾。
抵达莫斯科后,普京迅速展开调查,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的规定。根据规定,想要获得相应的福利待遇,个人必须亲自前往办理,并提交一系列繁琐的证明材料。
卫国战争的老兵们如今大多年迈体衰,行动多有不便,难以亲自前往办理相关事务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普京迅速作出指示,要求有关部门调整政策,直接派人到老兵家中提供服务。
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,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,悄然间提升了军人的社会声望。在俄罗斯,效仿英雄、敬仰英雄已然成为全民共同的价值取向。
普京在俄罗斯国内享有广泛支持,军队和民众对他忠心耿耿。面对乌克兰军队,即便有美国和北约在背后撑腰,普京依然信心十足,准备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。他并不担心美国会借俄乌冲突再次分裂俄罗斯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- 2025/10/12新势力车企第二家,零跑汽车第100万辆车下线
- 2025/08/20重点产业某头部企业骨干王某,离职后接受“访谈”,致敏感信息外泄
- 2025/06/25习近平关切的圆梦工程 让“干坡坡”变“金窝窝”_甘肃省_供水_隧洞
- 2025/05/22夏影(24) | 上游主题摄影征稿作品展——陈碧生作品
- 2025/04/13美国想在乌克兰把俄罗斯拖入持久战,俄罗斯为何丝毫不惧?

